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信息 >平臺新聞 > 詳情

                      上海交大校長林忠欽:推動“從0到1”的原始創新,在臨港新片區探索產學研合作新模式|臨港觀潮·新片區三周年

                      發布時間:2022-08-17 瀏覽次數:413

                      近年來,上海交大主動服務國家戰略,不斷強化基礎前沿策源能力,在臨港新片區建設產學研合作新模式,有效推動“從0到1”的原始創新。臨港新片區將迎來“3周歲”生日,滴水湖AI創新港也將啟動。新民晚報記者采訪了上海交通大學校長林忠欽,圍繞人才培養、產學研聯動、科創成果落地轉化等話題暢談臨港新片區人工智能產業發展。

                      微信圖片_20220822145943.jpg

                      林忠欽認為,有了政策保障、產業集聚、應用場景、產品孵化等,臨港新片區的人工智能發展一定會駛入快車道。面向未來的產業需要,要加強高校與行業在創新人才培養上的深度合作,推動以問題和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變革。上海交大將充分發揮綜合性大學學科交叉的優勢,培養復合型創新人才,將合適的科技研發和轉化成果布局在臨港新片區,加速前沿產業在臨港落地生根。


                      1.人工智能、智能新能源汽車等高新技術領域的科技創新要與人才培養深度融合。臨港新片區將加快人工智能人才實訓基地建設,搭建人才培養體系。您認為研究院、高校與產業之間如何協同合作,才能讓更多科創成果在臨港落地轉化?


                      我認為,應探索和建立科教融合和產教融合協同機制,由行業龍頭企業和高等學校在若干戰略性領域試點建設產學研融合平臺。在這方面,我們已經做了很好的嘗試,例如上海交大國家電投智慧能源創新學院、上海交大中銀科技金融學院等。這些學院都依托重大科研任務,聯合開展人才培養,建立企業與高校之間的高水平人才流動機制,為高校引進龍頭企業優秀行業專家打通渠道。

                      近年來,在國家的大力支持和持續推動下,中國高校的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積累了很多科研成果,但總體而言,這些科研成果對于破解“卡脖子”問題仍有一段距離。這主要是因為高校的科研創新與企業的實際需求還沒有很好地銜接。要解決這一問題,需要高校和企業建立戰略性、緊密型的合作關系,高校要有更加主動對接企業實際需求的意識,企業也要對高校承擔重大科技任務給予更多信任。同時,還需要國家相關主管部門對校企聯合開展深度合作破解“卡脖子”問題進行引導與支持。鼓勵高校與行業龍頭企業開展高水平、深層次合作攻關,促使高校和行業龍頭企業通過重大項目攻關、高水平基地建設等方式,形成產學研融通發展的格局,設立高校和企業創新聯合體建設基金等。

                      從高校的角度來講,要面向未來的產業需要,充分發揮綜合性大學學科交叉的優勢,培養復合型創新人才,使他們成為推動產業變革的中堅力量。這需要高校打破傳統學科設置的限制,創立新的學科體系、知識體系,跟上行業的快速發展和現實需求,加強高校與行業在創新人才培養上的深度合作,推動以問題和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變革。近年來,上海交大致力建設一批校企聯培基地,設置企業導師,讓學生提前進入行業,了解行業需求,培養行業情懷,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培養符合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

                      例如,智能制造研究院是上海交大與臨港管委會構建政、產、學、研、用緊密合作長效機制的重要探索。在臨港管委會的大力支持下,研究院扎根臨港,探索產學研合作和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創新模式,踐行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科創中心的“四梁八柱”戰略,積極建設上海市首批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促進了科學研究、科研基地建設與人才隊伍的有機融合,聚集了國內外優勢資源推動學校一流學科建設;有效助力科研優勢轉化為育人優勢,發揮了科研在提升與反哺教學方面的作用,推動了專業學位碩士培養的實踐不斷創新。

                      此外,基于臨港新片區的產業規劃布局,融合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基建基礎設施,上海交大將智能網聯與自動駕駛作為科技成果轉化的新方向,推動自動駕駛典型場景在臨港新片區轉化落地。



                      2.臨港新片區作為國內改革開放的重要試驗田,要在中國式創新中先行一步。滴水湖AI創新港即將啟動,您認為應在哪些領域發力,助力臨港新片區匯聚全球科技創新資源,推動科技、產業深度融合,吸引頂尖人才創業創造?


                      “滴水湖AI創新港”的啟動將為臨港新片區推動新一輪產業變革發揮重要的引領作用。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發力,助力新片區匯聚全球科技資源,推動科技、產業深度融合。

                      (1)構建臨港AI研發應用創新生態。臨港新片區一直在積極探索AI前沿產業集聚和政策制度創新,為AI基礎理論研究、前沿技術攻堅突破創建良好的制度環境,同時,引進了商湯科技、百度等一批本土代表性AI企業。接下來,可以引導上海高校、科研院所和龍頭企業在臨港共同建設一系列開放創新平臺和行業應用平臺,打通從基礎算法到應用落地的瓶頸,促進技術轉化和行業應用,放大生態聚集效應,提升臨港新片區AI創新研發的策源能力。

                      (2)鞏固AI關鍵核心技術產業基礎。數據、算法、算力是AI技術的三大核心。在數據資源方面,新片區已啟動建設國際數據港,打造全球數據匯聚流轉樞紐平臺。在算力資源方面,商湯科技智能計算中心一期已啟動運營,將助力臨港開展大規模AI研發和產業化。下一步,可以結合新片區的重點產業布局和行業特點,重點圍繞集成電路、生物醫藥、航空航天、智能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制造等核心和優勢產業,加強算法和模型的應用研發,進一步夯實AI關鍵核心的產業基礎。

                      (3)構筑AI創新研發人才集聚高地。創新人才始終是新興產業發展的最核心要素。充分發揮臨港新片區作為海內外人才國際創新協同基地的引領作用,加大國際頂尖科學家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引進力度,構建面向技術開發的AI頂尖科學家、算法研發工程師等全鏈條人才隊伍。同時,與上海高校共同構建“AI+X”的復合人才培養新模式,進一步完善人才支撐體系。通過引育并舉,構筑新片區AI人才高地,加速人才鏈—技術鏈—產品鏈的融合創新。

                      (4)打造“AI+行業”融合應用場景。行業應用需求是AI技術創新發展的主要驅動力。結合新片區“4+2+2”的重點產業規劃布局和數字孿生城市建設,發揮人工智能在城市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的重要驅動作用,在工業制造、能源動力、智能駕駛、企業服務、智慧民生、城市治理等領域,大力推進“AI+行業”智能場景融合應用。在實際應用中加速技術成熟,并進一步推廣應用到更多產品或服務中,形成正反饋效應,助力AI應用快速落地。



                      3.未來,上海交通大學將與臨港新片區開展哪些戰略合作,充分發揮交叉科研、成果轉化、智庫平臺等優勢,為新片區發展貢獻交大智慧?


                      早在2015年初,上海交通大學就與臨港新片區管委會簽訂了全面戰略合作協議,先后以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及上海市智能制造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為載體,在智庫平臺、科技研發、成果轉化、人才培養、國際合作等方面,充分發揮上海產業和臨港新片區優勢,將信息技術革命與制造業轉型升級緊密融合,聚焦制造強國戰略中航空發動機、高端數控機床、氫燃料電池、核電裝備、輕合金材料等多個重點方向,使得一系列國家級的科技成果成功走向產業化,并且還有一大批科技成果孵化項目也已經或正在落地臨港。

                      在“十四五”時期,上海交通大學將以臨港新片區設立3周年為契機,繼續發揮人才和學科優勢,重點聚焦新片區4+2+2前沿產業。我們都知道,“4”大核心產業(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民用航空、人工智能),“2”大優勢產業(智能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制造),“2”大未來產業(綠色再制造、氫能產業),是臨港重點規劃布局的既有和未來產業,這些前沿產業基本上都是上海交大的優勢科研方向。

                      同時,每個前沿產業的集聚量級也是鼓舞人心的,比如在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方面,2025年臨港新片區將培育形成千億級產業集群,產業規模突破1000億元,占到全市的1/3,建設成為高端動力裝備產業自主創新的策源地。在這樣量級的產業布局中,上海交大將對照自身的學科優勢,梳理相關科研成果形態,借助臨港新片區“大膽闖,大膽試,自主改”的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試驗田的先天條件,進一步打通原始創新到產業化的渠道,分步驟分階段,有計劃有節奏地輸送“硬實力”和具備產業應用前景的優質科研項目聚集臨港。

                      對于適合臨港新片區定位和導向的前沿產業,上海交大將積極引導科研人才到臨港新片區建功立業,將合適的科技研發和轉化成果布局在臨港新片區,爭取共同培育出更多高??萍汲晒D化的成功案例,加速前沿產業在臨港落地生根。



                      4.在您看來,臨港新片區作為國內改革開放的重要試驗田,在自貿試驗區建設中面臨哪些重要戰略機遇?臨港新片區揭牌三周年之際,滴水湖AI創新港即將啟動,您有何寄語和期待?


                      人工智能是上海市委市政府確定的三大先導產業之一,是上海全面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打造國際數字之都的重要驅動力。臨港新片區打造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高地既順應科技發展潮流,同時也具備發展人工智能的先決條件和多重優勢。

                      前沿產業積淀奠定人工智能產業集聚的基礎。在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興領域集聚了一批高科技項目,匯集了一些新能源裝備、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骨干企業和一批國內外行業領軍企業。也吸引了一批自動駕駛、智能終端、AI芯片、數據服務等人工智能企業落戶,為“滴水湖AI創新港”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了全產業鏈支撐。

                      多元應用場景加速研究成果產品化的進程。有了政策保障和產業集聚優勢,應用場景的多元化將更為重要,大量人工智能測試研發實踐都需要真實、復雜的應用場景,我們很高興地看到,臨港已經建設了多個測試應用場景,比如智能網聯汽車封閉測試區,測試場景更新至近兩百種,能準確驗證自動駕駛全過程,加速相關成果產品化應用。

                      產學研深度融合支撐人工智能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臨港新片區支持高校院所、龍頭企業建設重點實驗室、研發中心、創新中心、技術中心等研發機構,支持研究實體與龍頭企業產學研深度合作,加速現有產品、技術的迭代優化,推動未來產品、技術的創新研發,實現人工智能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因此,有了政策保障、產業集聚、應用場景、產品孵化等一系列的布局,臨港新片區的人工智能發展一定會駛入快車道。


                      來源:新民晚報  


                      国内拍自产精品无码视频在线_国内小情侣自拍AV毛片在线_国内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八戒_观看